盐亭党史    
盐亭县中国共产党历史简况
2014-12-08

盐亭县位于四川北部,东连南部、西充、剑阁,北临梓潼,西接三台,南靠射洪。辖36个乡镇,总人口61.47万,幅员1645平方公里。地处涪江、嘉陵江上游的分水岭,剑门山支脉构成盐亭的主要地形,具有开展革命斗争的优越地理条件和光荣革命传统。

早在大革命时期,四川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鼓动家、四川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盐亭籍人袁诗荛就在这片沃土上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929年中共盐亭特支建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封建、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普遍建立,在全县24个乡镇建立了33个党组织、300多个党员、30个团支部、100多个农民协会,以川西北“抗捐大同盟”为代表的党的处围组织,群众达4100余人,成立了“玉龙抗债团”、“大佛寺农军大队”,并建立了以“工农前卫团”为主的农民武装1200余人,游击武装斗争覆盖全县950.65平方千米。1932年,红四方面军解放通南巴后,盐亭成为川陕苏区防御敌29军进攻的前哨阵地和桥头堡,盐亭农民游击队是红四方面军与敌二十九军作战横扫川中的前卫和向导,是中央和四川省委密定的农民武装斗争中心和战略发展重点之一,也是四川省委和川陕苏区秘密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7月,建立了中共盐亭县委,同年9月建立了龙潭区委,由于三台中心县委(领导潼川、盐亭、射洪、绵阳)驻三台,距苏区较远,又是国民党二十九军驻地,三台柳池暴动失败后,紧接着193310月盐亭县委已遭破坏,党的组织遭破坏,损失惨重。而盐亭县的龙潭地区,党员多,群众基础好,尤其是独特的山地自然环境,便于开展游击战,进可攻,退可守。且靠近陕苏区,便于联系和响应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四川省委决定将三台中心县委迁到盐亭,193311月三台中心县委迁来盐亭龙潭子带行了盐亭县委的职能。领导开展了有组织有系统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龙潭地区纵横30华里成了党领导下的赤色地带,成了盐亭的革命中心,直接支援和配合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时,原属阆南中心县委领导的富村驿(今盐亭县富驿镇)区委于1933年划归川陕苏区领导,1933年划归三台中心县委领导,盐亭成为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红四方面军进入盐亭,在642.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战斗近百次,歼敌500余人,建立了石牛庙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发动群众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斗争。1933-1935年间,红军战斗活动区域和地下党及游击队活动区域1383.88平方公里,占盐亭总面积83%以上,盐亭境内成为了革命斗争要地。

在支援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途经盐亭的过程中,盐亭的三条地下交通线向川陕革命根据地护送了上千名各级领导和专门人才,向苏区、省委、中央传送了大量重要的军事情报和物资、文件。同时,在1929-1935年间,盐亭有近10万人次参与了游击队、交通线及支援前线等工作,向川陕苏区募集衣被5万余件、粮食10万余斤,1300余名的盐亭籍人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卢发社、许映辉、王介儒等人参加途经盐亭的红军队伍,巨龙乡的何家为、何远平、蒋松林,黄甸镇王剑清,八角镇张芳,冯河乡潘石如等青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1935年,盐亭地下党、游击队遭到敌29军残酷镇压,敌先后逮捕盐亭地下党、游击队和其他骨干成员上千人,仅19353月一次就逮捕400多人,被杀害140余人。以袁诗荛、侯伯英、黄绍辉、胥伯安等800余人死于敌人的枪口屠刀下。以卢发社、虞容、蒋松林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战士牺牲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培育了许映辉、衡超伦、赵维清等一大批国家建设人才。盐亭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盐亭的革命史上谱写了一首宏伟的史诗。